据外媒21日报道,社交媒体和其他媒体里,大大小小的假消息比比皆是。而当某个消息符合我们的世界观时,我们往往会选择相信其真实性。心理学家认为,这和人的群体心理有关。 据报道,在2月20日出版的专业杂志《认知学趋势》上,纽约大学社会心理和神经学家扎伊·范·巴维尔(JayvanBavel)提出了一个假说。他写道:“我们的社会认同感决定了我们相信或怀疑某件事。” 这个理论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对所谓的“假新闻”深信不疑。显而易见的假消息,在这些人看来却是完全可以相信的,因为这个新闻符合他对世界的认知。也就是说,对自己身份的爱护远比信息的准确性更重要。 范·巴维尔说:“同我们构建我们的价值观一样,神经经济学也越来越接近理解力。”至关重要的是,将自己归属于某一个群体。“我们总是选择那些对我们重要的、帮助我们认知世界的东西。无论是早上选择什么报纸来读,还是选择什么早餐。”巴维尔称之为“基于身份的相信模式”。他表示:“因为群体给予了我们归属感,帮助我们定义自我,它也加强了我们的自信。” “如果我们认为,撰写新闻的那个人属于另一个群体,那么无论新闻源的质量多么高,对我们的意义都不大。”在这种情况下,无论调查性记者多么优秀,编辑标准多么高,都不会有什么帮助。 人们也会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:如果某人被迫在群体之外,独立搜集和评估信息,并得出自己的结论,那么结果会非常不同。这有点类似于法庭的陪审员。范·巴维尔表示,陪审员在进行评判时,不受某个社会群体的影响,他必须投入很多时间,对各种观点进行全面地斟酌。 此外,借助一个小花招,可以让人们以更具评判性的态度去评估一个信息的可信度。“你愿意打赌吗?”将这个核心问题同一个标价牌一并抛出。如果某人因为相信某个假新闻时,需要为此付出金钱代价,那他就会变得犹豫不决。范·巴维尔写道,这种情况下,他宁愿谨慎评估之后,才会做出信与不信的决定。
|